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萧灼基在“2002国际人力资本论坛”上指出,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时期的中国应逐步调整人力资源管理体制,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管理体制主要存在六大问题:重使用轻培养、重学历轻实力、重年龄轻水平、重留学归国人员轻本土人才、重本地轻外地、重男性轻女性。
他说,中国当前对相当一部分优秀人才还没有给予优厚待遇,应该逐步改革、调整。中共16大提出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肯定了科学技术人员和管理者的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复杂生产劳动,确立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即按劳分配和按技术分配相结合的原则。这些都为吸引和储存优秀人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他还指出,目前中国在教育投资方面也存在重应用轻基础研究、重视高等教育不重视初等教育等问题。2001年,中国在应用研究领域投入为79亿元,是基础研究投入的两倍多;中国大学生人均教育经费是1.4万元,中学生人均是1200元,而小学生只有800元。他说,中国有着非常丰富的人力资源和人力后备资源。2001年的数字显示,中国从事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科学研究的人员有400万以上,其中工程师和科学家207万。截至今年年底,中国共有719万在校大学生,其中研究生30余万人。
他说,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可产生为社会创造新价值的人力资本,这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在国家宏观管理环节优先制定人力资本的相关法律和政策,重视基础教育、强调专业培训、扶持智囊团体、鼓励人才流通,较好地解决了人才培养、储备、交流、合理使用等问题。
萧灼基说,中国近年来所开展的大多数人力资本讨论仍局限在市场经济体制和企业治理范畴。尽管这些讨论促进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治理的进程,逐步理顺了多年遗留下来的一些理论和体制误区。但是如何从根本上提升国家人力资本优势,取代目前的劳动力低成本优势,是一个时不我待的问题。
萧灼基说,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政府不仅需要根据市场经济的观点来调整政府的职能和立法取向,更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认同人力资本的价值,调整教育培训体系,鼓励而不是限制合理流通和竞争,逐步建立和调整人才流通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