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市场观念
改革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新思想、新观念,归根结底都与市场导向有关。如模具公司的"震动管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改革宣传,并结合实际运作过程中的竞争上岗,使全体员工感受到改革所产生的压力,不但取得了二、三线员工主动要求上生产一线"人人向前"的震动效应,而且员工也树立了"用户就是上帝"和市场竞争的观念,服务态度和产品质量均大有改观。再如大连柴油机厂的"足球理论"--市场经济下的企业和员工就好像职业足球队和职业球员,谁个人技术好、讲究配合、能进球,就让谁上场。一切围着市场转、围着效益转。从各级领导、业务部门,到普通员工,不但接受了这种观念,而且理解了这种观念,并在改革中付诸以实践。
3. 分配观念
按照改革所确定的"企业分配靠效益,员工收入凭贡献"的主导思想,进行广泛而细致的宣传工作。贴近于劳动力市场价位的工资分配,不但使各级领导,业务人员树立了分配市场化的观念,而且广大员工也认识到:新的工资标准就是集团内部的劳动力市场价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分配的惟一依据就是经济效益,个人的收入高低只能凭自身贡献的大小。工资能高能低、收入能升能降的思想已被广大员工所认同,上什么岗拿什么钱也被员工所接受,改变了过去只有上不能下的状况,工资激励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员工工作积极性明显提高。
(三) 促进了基础管理工作的加强
(1) 通过精简机构和压编减员,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考核评价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部门职责得以明确,人员更加精干,更贴近于市场化的职能分工,为高效率生产和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2) 通过岗位劳动负荷调查,摸清了现岗位负荷状况,以此为依据进行岗位描述,进一步明确了岗位职责,使厂领导从部门以及员工职责管理中脱身,全部精力放在产品和市场上,企业生产和经营状况步入了良性循环。
(3) 通过人力资源状况分析和预测,用人现状及长远需求更加清晰。各单位对自己的人力资源状况做到了心中有数,未来五年所需人才,哪些立足于培训、哪些立足于引进,更加明确。
各项基础管理工作的加强,不但促进了高效工作流程的形成,也标志着管理向深层次发展。
改革是艰难的,但由于领导重视,政策配套,员工支持,还是取得了很大成绩,改革的预期目标基本实现。实践证明,国有企业改革已是大势所趋。改革从长远来说,必然会促进企业发展,但是从局部来说可能会带来一定困难,甚至会使员工的局部利益受到影响。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早改革是生存的痛苦,晚改革是死亡的痛苦。在我国即将加入wto的大环境下,国有企业只有不断深化改革,适应市场经济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