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各位领导、同事,大家好!今年是公司成立35周年,在这美好的时刻,我想每个人心中都珍藏了很多公司的精彩故事,今天就让我带领大家回到30多年前,共同见证宝钢项目建设时期,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70年代末,十年动乱结束,中国经济严重落后。为改变这种状况,中央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发展生产力,从此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画卷。可是,作为工业基础的钢铁产业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建设的需要,不但产量低,品种也无法满足需要,因此国家建设所需钢材大部分依靠进口。据统计,1977年我国钢产量只有2000多万吨,而此时日本的年钢产量已过亿吨。
为了发展我国现代钢铁产业,1978年中央决定建设宝钢。宝钢一期由日本新日铁总承包,全部使用外汇采购国外进口设备,中国人未能触及制造技术。一期的建成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钢铁原料供应困难,却无法根本解决钢材短缺的问题。为了学习和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钢铁生产和设备制造技术,并转化为自身生产力,1983年国务院以“引进技术、联合设计、合作制造”为指导方针,批准建设宝钢二期。此时中国正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政府职能也发生变化,为组织协调向宝钢提供重型成套设备,中国重机应运而生,肩负起这一历史重任。
中国重机自成立以来,历经创业、立业和兴业三个阶段。创业之初,来自全国有关重机厂和研究院所的大批技术骨干,来自机械部相关司局的专业干部和新毕业的大学生源源不断地加盟公司,组成项目团队,为公司实现“技术成套”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此后,中国重机确立了“以内贸求生存,以外贸求发展,以服务求信誉,以管理求效益”的经营指导思想和“热心为客户服务,为生产厂服务”的宗旨。在执行宝钢项目二期时,我们贯彻“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方针,做到“完成一套产品,学会一套本领,培养一个队伍,编一本书”,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发展之路。
(完成一套产品)
在座的前辈一定还记得,公司成立之初艰苦的办公环境。我们从分散的地点集中到五棵松的简朴平房办公,周围是菜地,冬天暖气不热,夏天没有空调,甚至没有直拨的长途电话和传真这样的通讯条件,谁能想到就是在这样的工作条件下,全体员工众志成城,不计个人得失,狠抓生产节点控制,严把产品质量控制,“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了宝钢二期21个子项中的19个项目,共计10万多吨设备的总承包工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产品就是合作制造的2050mm热连轧机和1900mm连铸机。
合作制造合同内容广泛,条款繁杂,交货条件苛刻,语言生涩难懂,对项目执行非常不利。为了让相关人员对合同核心内容一目了然,我们反复熟读,深入理解合同条款,将合同内容简化,拟定出组织管理体系,设备交付时间进度节点,各方15vip太阳成的联系方式和程序,需提交资料的通用格式等一系列工作,整理浓缩成一本小册子,取名《项目管理手册》,俗称“天书”,做到人手一本,随时查阅。这样有关人员都能清楚掌握相关内容,随时检查,并做好准备工作。我们还通过各种方式到各合作制造厂宣讲合同,帮助制造厂牢固树立合同观念。由于我们严格把关,1991年3月,由我们承包的宝钢2050轧机和1900连铸机成套设备荣获国务院重大技术装备领导小组授予的国家重大技术装备成果特等奖。此后,编制“天书”成为我们执行重大项目的必备环节。
(学习一套本领)
为了把核心技术学到手,我们派出共700多人到德国和日本参加技术培训。我们还将“中方设计人员进入外方办公室参加设计工作”写进合同。这个条款在西马克公司执行的还比较顺利,而日立造船却把我们晾在设计室之外,三番五次谈判不成,直到我们在日本负责图纸转化的领队把日方设计室平面图拿来排座位,他们才同意安排我们进入日方设计室。
通过联合设计,合作制造,我们真正掌握了前沿的设计和工艺制造能力。2050热轧机、粗轧机、卷取机和摆式飞剪的制造都成功引入核心技术。国产重型机械产品一改“傻大黑粗”的落后面貌,合作制造设备与外商进口设备“混合编队”安装在宝钢工厂里,全然看不出差异。
有了核心技术支撑,国内的冶金设备的制造和成套能力大幅度提高。高炉从1200m³提升到5000m³,烧结机从130㎡到700㎡,焦炉虽然只是5.5米增加到7米,石灰成套设备从日产500吨,到现在日产1200吨。
这些创新成果,圆了中国人的钢铁大国梦。2014年,我国钢产量达8.2亿吨,占世界49.5%,世界钢产量前10的企业,中国占5家。
(培养一个队伍)
当年参与2050热轧合同谈判的人员都是专业技术骨干,但在国际技术贸易场上却是“新兵”,许多人还是初次听说“合作制造”这个词。为了能把国外先进技术真正引进来,大家坚持边谈判边学习,注意汲取之前项目的经验教训;反复核对合同文本的每句话、每个数字,字斟句酌,慎之又慎。不仅如此,我们还与外国谈判专家斗智斗勇。在2050热轧项目的谈判桌上,我们用德国在技术转让方面的优惠条件促使日本转变在技术转让上的保守态度,又用日本在价格上的优势,迫使德国西马克公司在价格上做了很大让步,并成功与其签约。
为了学习国外的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管理理念,我们还将冷热加工工艺人员、经营报价、计划管理、成本核算、质量检查、包装涂装等专业管理人员带出国门参加学习培训,形成了专业齐全的人才队伍。
通过深入参与联合设计工作,我们还培养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关杰和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终身荣誉奖、首届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2104年“杰出工程师奖”的杨拉道,两位人才。
(编一部书)
为了将宝钢二期项目积累下的优秀管理经验、设计理念、制造技术传承下去,二期项目完成后,我们对各专业项目认真总结,将高炉、烧结、连铸、热轧等主要机组的技术编撰成书。这些书籍的技术论述有些已达到大学教科书水平,为重型机械领域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依靠这些经验,我国重型机械行业的生产能力和设计水平显著提高,拥有自主技术的钢铁生产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结尾)
主管宝钢项目的原机械部领导曾这样评价:“宝山钢铁厂的建成投产,为迅速提升我国工业化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全国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更成为冶金机械行业的一盏明灯。”
参与宝钢工程建设不仅使我们学习了先进的核心技术,锻炼了攻坚克难的人才队伍,建立了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更为公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我们为参与宝钢工程项目的建设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宝钢项目的成功离不开老一辈公司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他们兢兢业业、团结拼搏、摸索前进;也离不开老一辈重机员工的辛勤付出,他们勇于探索、敢于担当、不断创新。今天,每个重机人都在为实现“成为世界知名工程承包企业”的“重机梦”而奋勇拼搏,那么回首当年,由中国重机总承包的宝钢二期项目无疑就是梦开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