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周年司庆-太阳成集团

驻外小记
2015-09-02  来源:市场开发事业部 南亦秋  [大] [中] [小]

第一篇:引言
        学生时代写作文时,经常会用“时光如水,岁月如梭”来形容时间过得很快。驻外的每天,就有这种感觉。较规律的工作和生活,日子过得有种“翻书”的感觉。加之斯里兰卡和印尼属于热带国家,常年都是夏天,没有四季和冷热的更替,待久了特别容易对时间的流动性缺少感知。我和朋友开玩笑,驻外生活的简单,让我们这些懒人节约了换置冬季厚重衣物的繁杂和省去了人情世故往来的缛节。
        前段时间,杨老师告诉我,公司快三十五周年华诞,希望我写一篇文章,谈谈对自己成长的感谢和公司发展的期许。回想起来我是2011年7月入职的,到公司才4年,和公司35年的发展历史相比连零头都还没到。自然觉得写什么都有些冠冕堂皇。作为一个青年员工,我也深感自己至今既没有对公司做出应有的贡献,也对公司发展了解不深。这让我提笔写文章时,发愁了好半天,不知从何写起。后来静想,企业的成长或许表象上看是签署了多少合同、盈利多少、资产规模多少,但是作为企业实体组成,员工的发展和成才更应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如此一想,作为常年驻外员工之一的我,大概可以写写自己驻外工作的体会和感想以及平时工作中对公司发展的自己不成熟的想法。我想肯定会有很多幼稚、粗浅的话,但这些话是我驻外期间的真实感受和认真思考。这可能反映了部分80后、90年职业发展过程中的青春和无知、朝气和踟蹰。
        第二篇:驻外工作中的“烦恼”和成长
        2011年11月底,我来到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开启了自己的常驻生涯。由于小学就读军区寄宿制学校而后离开父母回到家乡读初高中,大学时曾在欧洲生活过两年,所以练就了我独立的个性。初到兰卡,内心也只是充满了新奇和兴奋,并无很多害怕和担忧。当时的我,和很多刚毕业入职的大学生一样,希望把自己的“全身武艺”在工作中好好发挥发挥。但现在回想起,那时候我对市场开发工作是具体做什么、驻外后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如何能做好工作等所知甚少,更别提什么工程承包业务、贸易业务谓何了!现在也只能说一种“无知者无畏”和年轻人的一种自信,让我干起工作来,总是非常努力和带劲儿,遇到关键的工作或者国内来团组,工作起来跟打了“鸡血”一样。尽管如此,一路走来,也是挫折和挑战不断。
        兰卡式英语
        刚开始驻外,印象比较深刻的事情是与代理、业主的交流和沟通的苦难和障碍。记得到科伦坡第二天,我跟随李达去见一个代理。到了代理办公室,原本见面时间约定是11点,结果那个哥们号称开会,让我们等了1个小时才见到,让我领略了东南亚人民的“随性”。之前自认为英语不错,但听着黑黝黝的代理说着快速的兰卡式英语,我真的有点懵了~最多只听懂百分之三十!有了挫败感的我,去科伦坡的英国委员会(british council)报名了中高级的英语课程来提升自己的口语和听力。一口气上了5个学期的课程,加之日常工作一直仿效和研究之前同事写公文信函的范本,语言问题后来慢慢得以解决。
        会谈
        有一次,领导带我去项目业主那边开会。在与项目经理说话时,我不自觉地惯用了自己主动或略带强势的风格向对方不断提问、有时急性子不让对方把话说完就打断别人的话。会后从业主办公室出来,就被领导狠批一顿,而当时我还很不服气。后来,自己也静心观摩领导和同事与他人的会谈并向领导请教会谈时的注意事项。慢慢体会到同一个事情,不同的表达会产生很不同的效果和结果。尤其是在商务会谈里,与外方说话的内容、语序和语气都要有所讲究。于是我在后来的会谈前,尽量些计划,做到有备而去!譬如会前先想好见面的目的是什么、在笔记本上列下自己的说话的要点、思考说话的顺序和方式以及如何应对对方可能的提问;会后,对会谈的内容进行记录和整理,并总结这次谈话的情况。这样习惯养成,为我如今独立开展工作带来了很多益处,也让我不太畏惧与官员、陌生人的会谈和交往。
        专业知识
        我又遇到新的问题,就是总感觉自己在工程承包和公司不同领域业务的专业知识和背景情况了解太少,和外方谈起具体项目来没有底气。我想这也是很多年轻同事在国外市场开发时遇到的问题。这种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可能不仅需要我们平时多看资料和书籍,更需要我们真真切切地去经历相关领域的项目吧。有时,我在想是否去输变电线路现场工作几年或者真的经历过水泥厂项目的投标、谈判,对我们的经验和知识的积累最实在、有效?
        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想法,这是源于在兰卡开发房建项目。虽然这个项目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出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使我有机会认真研读方案策划书、协调国内部门和业主之间的技术沟通、对这类项目有了具体的认知和体会,知道什么是容积率、什么是平面图、房屋建设方案里的构成内容等。其实都是些皮毛的知识,但是对于初做市场开发的我来说,已经很受用了。所以,我现在认为真正的学习或者比较“笨”的办法,是工作过程的经历和体验。
        这同时又让我想起,新入职的员工经常会被领导问到“你对自己的工作有什么计划和想法?”,我们很多人都会说“希望在工作中学习…”,但或许领导希望了解的是我们对自己的工作的目标、规划和想法等。因为进入职场后,将不再有人像老师一样去教你什么,更没有教材、没有考试!领导没有那么大段的时间教育你,同事更是没有以一定帮助的义务。从功利角度讲,企业需要的是立马上手干活的人或者是愿意花时间为项目开发或执行做事儿的人,而不是设立基地去教育和培训员工,需要的是员工主动积极地为公司干活,而不是仅仅想来学习或者混日子。
        只有更多的付出、才会获得越多的锻炼机会、才会更多地锻炼能力、积攒经验和知识以及学到真正的本领。这想想,也就可以理解,公司的各级领导总是为业务骨干不够用而发愁,为青年员工志向远大而不为、眼高手低不愿意驻外工作而无奈。由此,我也希望自己尽量避免这些问题,如今我首先让自己做到坚持在国外常驻3-5年从事海外市场开发工作,来了解项目管理的前半段工作。如果今后有机会,我非常希望自己能到项目现场做3-5年商务工作,初步了解项目执行的大致流程、工程知识、合同条款、项目索赔和控制工程进度等项目管理的基本要点。
        市场开拓
        如今的我,面临工作的瓶颈问题。从2013年底起我开始从科伦坡出差到雅加达了解市场情况。一方面,我通过熟人介绍或陌生拜访,慢慢结识了印尼的一些代理、中国驻印尼大使馆的官员、中国驻印尼的几家金融机构或工作组的负责人以及一些中资企业印尼代表处的的部分负责人,并通过与他们的交往来了解印尼的情况;另一方面,我顶着烈日在陌生的城市东奔西跑找公寓、了解银行开户、代表处申请、签证等事务,却一点都不觉得苦、累或者害怕。现在想想,可能还是源于我非常喜欢驻外这份工作,享受那种自己“打天下”和“从无到有”的过程。后经公司领导的同意,14年8月份在雅加达开始设立办事处并同时进行项目开发工作。
       坦白说,市场开发的过程中,除了享受充实工作带来的满足感外,挫折感也是常在的。譬如花很长时间跟进的项目,由于代理没有把工作做通,最后项目黄了;譬如有实力的代理找到了,却已经和其他企业合作而对我们不上心;又譬如有代理愿意合作,也在积极为我们寻找项目,但又需要很长时间等待让其运作,但有时又也无法判断这种等待是否又会变成一种忽悠;再譬如印尼市场很大、机会很多,但情况也更复杂、竞争更激烈,与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企业相比,缺乏明显的竞争力和优势,让我不知道做哪方面项目好……凡此种种困扰,也让我不时感到失落和迷茫。同时,这让我更体会到公司在海外工程承包行业生存的艰难和不易。
        换个角度思考,个人的成长其实就是企业发展的缩影。中国重机经历了35年的发展,80年代国内改革开放初启,从国内设备成套做起,到90年代进出口贸易,再到90年代末走出国门从事海外现汇工程承包项目,再到00年至今的使用政府优惠贷款的epc项目以及海外电站bot投资的尝试……这是一个有起有落的过程,肯定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公司能发展的今天,我想是咱们所有重机人坚持不懈、永不言弃的努力成果。如此想来,我现在遇到这些所谓挫折或者问题都不足为道。同时,回想过去几年的自己,也都是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有所收获和长进的。
        由此现在遇到的困惑和瓶颈,我能否解决和突破呢?答案应是肯定的,或许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即使面对再多困难和困惑,我应要求自己采取正面积极的态度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应始终保持年轻人该有的干劲和闯劲,多学习多做事儿,踏踏实实地在海外做好市场的开发工作!更应向老一辈重机人学习无私奉献、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使自己一刻也不放松和懈怠作为重机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三篇:驻外生活的体会和感悟
        面对驻外工作带来的挑战和困难的同事,我也非常驻外生活的的充实和安静。很多在国外待过的同事知道,驻外的工作方式相对灵活,不像在国内,在领导的眼皮底下、与很多同事一起在大办公室工作。驻外大部分时候是一、两个人一起工作,平时需要经常外出与代理、业主、使馆的官员等见面会谈。所以,我觉得要想长期定心地驻外,必须安排好自己生活的内容和时间,否则可能无法适应它的节奏和感知它的美好。
        我认识一些驻外的同龄人,在海外待不到1年就坚持不住了,主要原因是觉得海外条件艰苦、日常生活很无聊,平时家人和朋友不在身边,经常会感觉闷闷不乐等。而我独自驻外的四年里,基本能把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现在想来,我要非常感谢当时带我一起驻外的领导!他坚持每天锻炼身体的习惯、认真严谨细心的工作态度以及作息自律的品格,给刚驻外的我树起了很好的榜样,对我影响很深。
        说起平时生活,或许有些驻外过的人会告诉,驻外平时很闲,经常周末躺床上一天没事儿干,无聊的要死。跟我一起驻外过的同事可能了解我,基本属于过得那种过得自得其乐的那种人。举个列子,2011年临出国的时候,我给自己买了1t的移动硬盘,里面下载了很多国内外电影和连续剧,但事实上那个硬盘的电影我最多只看了1%的内容,忙忙碌碌地工作、认识新的代理、寻找新项目、看看书、锻炼身体,感觉一直没闲着。所以,我的感悟是只要你想做事时,会有很多事情值得和可以去!主要还是看愿不愿意做以及以什么心态去做海外的工作。从个人角度讲,我比较喜欢这种生活,因为它符合我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所以我能相对踏实地在国外工作。后来慢慢适应或者喜欢市场开发驻外这份工作,有如下一些体会吧。首先,海外工作给了我很多的机会去接触各层次的人和处理各种事务,也自然也给了我磨练各方面能力的机会;其次,除了工作之外,海外有更多便捷的途径和一定的时间支持我们去学习英语、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第三,锻炼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如提高厨艺;然后,可以提高收入,为今后生活做原始积累。
        需要着重说的是,驻外工作的顺利进行决离不开公司领导和同事的支持、理解、宽容和关心。公司领导们,如父母般的大力培养年轻人,除了提供很好的平台和驻外的机会来激发我的潜力外,还为我们创造了非常好的生活条件,使得我们可以全心全意地工作。以及和一起驻外的同事,如兄弟姐妹般地互相照顾,更让身处异乡的我倍感温暖。记得我在国外几次生病,同事为我熬中药、一宿没合眼地照顾发烧中的我。这些事情虽小,但想起来还是满满的温馨和感激。真心感谢曾与我一起驻外过李达、张梦雨、白东霭、刘巍和李伟博等小伙伴们。此外,因项目开发而接触到的其它部门领导。如果不是驻外,我想很少会有机会接触其它部门的领导。正因为在驻在国的市场开发中,能够在公司领导金(仁哲)总、建材事业部的马(山)总、电力事业部的王(文静)总等的直接领导下工作,才深刻地感受到公司人才济济!这些领导各有风格,但他们的共同点是努力、敬业、能力强!这让我又有了更多的学习榜样。偶尔聊天中他们给我的建议和指教,都让我受益匪浅。
        其实刚驻外时,因为和总部同事接触较少,对于公司确实容易缺乏归属感。但是通过近几年慢慢和公司领导和同事们的接触,也组建增加了对公司的热爱。现在,无论在哪个国家,都让我为身为一个重机人而骄傲。这也时刻提醒我,无论市场开发结果如何,都不可放弃和消极,要带着时刻学习的心态、秉着审慎和反思的哲学思维,尽全力地工作。只有这样才会青春无悔,才会问心无愧!
        第四篇:对公司未来的猜想和期许
        记得我刚到公司实习时,就在好奇地问刘(京华)姐,像咱们这种公司,不做制造也不做施工,但是做项目承包,有存在的必要吗?有什么竞争力呢?当时刘姐给我介绍了公司的业务情况和曾经取得的辉煌,问题得到部分解答,但是这个问题依然在我脑海里存在。
        初到海外,碰到有些人也会揶揄,用“皮包公司”来形容与我们同类质的国字头企业。哲学中讲,存在必有其因!我现在的理解是,融资、设计、制造、运输、施工、安装调试、运行等等全部自己能干完了的航空母舰式的企业不多,这就需很多专业化的企业做一些集成的事情,当然也可以说项目管理了。
        作为青年员工,我来谈对公司未来的期许,那更多的是些妄言。但有时,我也确实会大胆地“胡思乱想”一下……如果我是未来公司的领导者,会如何引导企业发展?如何让企业存在的有必然性和优势性?这种大任务,显然不是我现在的脑瓜能想清楚和想明白的。但有时也在琢磨,是不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来争做同行业中的佼佼者呢?
        第一,增强项目融资的能力。有钱才有项目,是不变的定律!如何解决项目融资,有专业的相关人才,以及多方培育的融资渠道和关系应该是重中之重吧。第二,在海外工程承包领域方面,如何在某领域做精做专,可能也是我们可以努力的方向,是否可以考虑吸纳一个电力领域或水泥建材领域的设计院或者成立一个设计部门,来完成市场前期开发的预可研、初步方案等的制作,来增强市场开发的效率和专业能力呢?第三,适当考虑投资项目,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增长点。投标时发现,现在做工程承包项目的利润实在少得可怜,而且有种苦哈哈和有了上顿没下顿的感觉。在成熟市场,利用对市场环境的熟悉和人脉的通畅,是否可以尝试做做电站、水泥厂等投资项目?
        闲扯这么多,与其说是文章,不如说是驻外小记。
        最后,在公司35年华诞之际,祝愿公司在激荡风云的市场环境下,发展永葆生机和发展动力,成为一个常青藤的百年企业!希望所有员工在重机工作,各有的发展空间和成长平台,为公司美好的明天,不懈奋斗!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